姚明,面对未来仍怀信心 不排除CBA扩军可能

admin 7 0

在2025年中国篮球协会年度发展论坛上,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就中国篮球的未来规划发表了主题演讲,面对当前职业联赛的挑战与机遇,姚明强调,中国篮球需以“稳中求进”为基调,持续推动体系化改革,同时明确表示“不排除CBA扩军可能”,为联赛的长期发展注入新动能,此次论坛聚焦于青少年培养、联赛商业化及区域篮球生态建设,姚明的发言引发了行业内外对CBA扩容路径的广泛讨论。

改革深化:从青训到职业的闭环构建
姚明在论坛中指出,中国篮球正处在“从数量到质量”转型的关键阶段,近年来,CBA联赛通过选秀机制优化、外援政策调整及工资帽制度实施,逐步完善了职业化框架,联赛的可持续发展仍需依赖青训体系的夯实,姚明以广东宏远、浙江广厦等俱乐部的青训成果为例,指出“青年队与一线队的无缝衔接是联赛健康发展的基石”,数据显示,2024年CBA选秀中,俱乐部自行培养的球员占比首次超过60%,印证了梯队建设的重要性。

姚明,面对未来仍怀信心 不排除CBA扩军可能

姚明坦言,目前CBA的20支球队规模虽保证了联赛稳定性,但也限制了篮球资源的区域覆盖。“许多省份仍缺乏顶级职业球队,这不利于篮球文化的普及和人才挖掘。”他举例称,广西、安徽、陕西等地拥有深厚的篮球群众基础,但职业俱乐部空白使得当地球员不得不跨省发展,这种地域失衡已成为联赛扩容的潜在动因。

扩军逻辑:经济杠杆与篮球版图重构
关于扩军的具体路径,姚明表示需综合评估三方面因素:地区经济承载力、俱乐部财务健康度及人才供给链,他指出,NBA的发展历程表明,联盟扩张必须与城市经济水平、场馆设施及商业赞助能力匹配。“我们正在研究建立扩军评估模型,包括主场馆容量、青年队建制、社区推广计划等核心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姚明特别强调“扩军不意味盲目增员”,他提出两种可能的扩容模式:其一是通过“定向邀请”,吸纳现有NBL(全国男子篮球联赛)中具备财务实力和青训体系的俱乐部;其二是设立“区域特许经营权”,在篮球基础薄弱但市场潜力巨大的地区引入新投资者,这种审慎态度源于过往扩军教训——2014年四川金强加入CBA后,历经多年才实现竞技与商业的双重成熟。

姚明,面对未来仍怀信心 不排除CBA扩军可能

从经济视角看,扩军意味着联赛商业价值的重塑,2024年CBA转播合同显示,联赛场均收视人次已突破1200万,但较NBA的全球化收入仍有差距,体育产业专家分析,新增球队可带来本地转播权益拆分、地域赞助商激活等新增长点,不过姚明也警示,需防范“扩军稀释联赛竞争力”的风险,可能通过设置阶梯式准入标准,如要求新俱乐部承诺五年内青训投入不低于总收入15%。

未来蓝图:篮球与城市发展的共生
在论坛的互动环节,姚明描绘了篮球与城市深度绑定的愿景。“一支职业球队应成为城市的体育名片,就像辽宁本钢之于沈阳、浙江稠州之于义乌。”他以上海久事大鲨鱼队为例,指出其通过建设专业篮球馆、举办青少年训练营,成功将球队IP融入城市文化体系,这种模式可为未来扩军城市提供范本。

针对球迷关心的赛制改革,姚明透露联盟正在研究“常规赛分段式赛程”,通过增加德比对决提升区域竞争热度,若扩军成行,CBA可能借鉴北美体育联盟的“分区制度”,按地理区位划分小组,减少球队长途奔波的同时强化本地 rivalries(竞争关系),数字化体验升级也被列为重点,2025赛季CBA官方App将新增AR观赛、战术模拟等功能,以科技手段拓宽球迷基础。

挑战与信心:在变革中寻找平衡
尽管扩军构想令人振奋,姚明也承认面临多重挑战,现有俱乐部对收入分成的担忧需通过精准测算化解;如何避免新球队陷入“重金买人、忽视青训”的短视循环,需要制度约束,他透露篮协正在起草《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白皮书》,拟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纳入俱乐部评估体系。

当被问及中国篮球是否处于“阵痛期”时,姚明展现出标志性的沉稳:“任何改革都像投篮训练——你可能连续投失十次,但第十一次命中就会改变比赛。”他引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战胜德国队的经典战役,强调“信心来自于对过程的坚持”,这种信念也体现在他对联赛的规划中:到2030年,CBA有望成为亚洲最具商业价值的篮球联盟,同时为中国男篮输送更多核心力量。

论坛尾声,姚明与新疆广汇、南京同曦等俱乐部代表共同启动了“星辰计划”,将联合100所中小学开展篮球科普课程,这场始于联赛架构改革的讨论,最终落脚于篮球运动的本质——让更多孩子因为热爱而走上球场,正如姚明所言:“联赛的扩军不仅是商业决策,更是播种机的扩编,当我们把篮球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土地,收获的将是整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