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5年3月26日电 —— 中国篮球协会日前已正式向各CBA俱乐部发出通知,旨在为即将到来的2025年国际篮联亚洲杯组建新一届国家男子篮球队,此次选拔的核心举措是直接邀请各家俱乐部推荐其队内优秀本土及合资格球员,共同参与国家队人才库的建设,标志着中国男篮在团队构建模式上开启更为开放和协作的新篇章。
这一举措被业内普遍解读为中国篮协在后奥运周期,为应对国际篮坛新格局及亚洲篮球竞争态势变化所采取的关键步骤,过往的国家队选拔多由篮协下属的教练组与选拔委员会直接圈定名单,虽具权威性,但偶尔也被诟病与联赛实际表现存在一定脱节,此次主动向俱乐部“问计”,旨在建立一条自下而上、更贴近联赛实战的输送通道,确保国家队人选能够真实反映球员在CBA联赛中的竞技状态与成长潜力。
根据已获悉的函件内容,中国篮协希望各俱乐部基于球员在2024-2025赛季CBA联赛中的综合表现,包括但不限于技术统计、比赛效率、关键时刻发挥、职业素养以及对球队战术体系的贡献度,进行审慎推荐,推荐范围不仅涵盖已成名的国手,更鼓励俱乐部挖掘处于上升期、具备特殊技能或巨大发展空间的新生力量,篮协将组建由技术专家、资深教练及协会代表构成的评估小组,对所有推荐人选进行系统化分析与评估,并计划在联赛间歇期组织短期集训营进行实地考察。

“这是一种更加系统化和民主化的选拔思路。”一位不愿具名的某俱乐部总经理表示,“俱乐部最了解自己球员的日常训练状态、比赛投入度以及性格特点,将推荐权部分下放,有助于篮协更全面地掌握信息,避免遗漏在特定体系中可能尚未完全绽放光芒的‘遗珠’,我们肯定会认真对待,推荐那些既有能力为国效力,又有强烈意愿为国争光的球员。”
此次人才选拔方式的优化,与中国篮协近年来推动的“大国家队”平台建设理念一脉相承,其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具深度、更具竞争力的球员人才库,以应对不同级别、不同特点的国际赛事挑战,亚洲杯作为亚洲篮坛最高级别的赛事,不仅是争夺荣誉的舞台,更是检验新阵容、磨合战术体系、为更长远世界级赛事做准备的重要节点。
当前,中国男篮正处在新老交替与战术风格重塑的关键时期,随着易建联等功勋老将的逐渐淡出,球队需要新一代的核心力量挺身而出,周琦、王哲林等中生代球员需要承担更多领导责任,而如张镇麟、曾凡博、郭昊文、杨瀚森等一批年轻球员的成长速度,将直接决定国家队的未来天花板,通过俱乐部的推荐,篮协希望能够更精准地发现那些在联赛中持续进步、具备国际比赛适应性的年轻才俊。
这一政策也被视为加强篮协与俱乐部之间战略协同的积极信号,在职业体育领域,国家队与俱乐部在球员使用、伤病风险、赛程安排等方面存在天然的张力,通过邀请推荐的方式,篮协展现了尊重俱乐部主体地位、寻求合作共赢的姿态,有助于在国家利益与俱乐部利益之间找到更佳的平衡点,激发各方共同培养高水平国手的积极性。

从战术层面看,新一届国家队预计将更加注重速度、外线投射能力、全场防守压迫性以及球员的多位置适应性,俱乐部在推荐时,可能会对那些具备稳定三分投射能力的锋线、拥有出色组织与攻击能力的后卫,以及机动性强、防守覆盖面积大的内线球员给予重点关注,CBA联赛中近年来涌现出的众多攻击型后卫和空间型四号位,或将迎来入选国家队的良机。
篮球评论员苏群在接受本报书面采访时分析认为:“中国篮协此举是管理思维的一次重要转变,它意味着国家队的大门向所有在联赛中证明了自己的球员敞开,选拔标准将更加侧重于客观表现和实战需求,这不仅能提升选拔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也会对CBA本土球员形成正向激励——只要你在联赛中打出高光表现,就有机会获得国家队的召唤。”
下一步,在收集齐各俱乐部的推荐名单后,中国篮协评估小组将进行集中评议,并结合教练组的战术构想,初步圈定一份大名单,随后,预计将在CBA赛季结束后,组织入选球员进行集训和热身系列赛,通过实战进一步考察队员,最终确定出征亚洲杯的正式12人名单。
2025年国际篮联亚洲杯将于8月在沙特阿拉伯吉达举行,中国男篮在上届赛事中表现未能达到预期,此次以全新模式组建队伍,目标直指重夺亚洲霸主地位,并为冲击2027年男篮世界杯积蓄力量,此次面向俱乐部的“海选”推荐,仅仅是新征程的第一步,但已清晰传递出中国篮球求新求变、夯实人才基础的决心,整个篮球界正拭目以待,看这份来自联赛内部的集体智慧,将如何描绘出新一届中国男篮的轮廓。